戒煙好處多

戒煙好處多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8年的统計,每年約有5百萬人死於吸煙所導致的疾病,換句話說,每天大約有11,000人是死於由吸煙引致的疾病。依據目前的趨勢,相信在2020年代後期,死亡人數會上升至每年1,000萬。

一支煙的成份有超過4000 種化學物質,當中包括43種致癌物質、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嚴重危害健康並能夠引致各種疾病:

吸煙可引致的各種疾病
例子
癌症
肺癌、口腔癌、舌癌及咽喉癌、胃及肝癌、胰臟癌、膀胱癌及腎癌、子宮頸癌、血癌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動脈瘤、末梢血管病、中風
呼吸系統疾病
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
生殖系統疾病
陽痿、女性生育能力下降、嬰兒體重下降

除了對健康有影響外,吸煙對容貌上亦有著壞影響。例如,吸煙者較易在年青時出現 臉部皺紋、牙齒衛生問題,以及影響味覺及嗅覺。 有研究亦指出,吸煙者臉容有著未老先衰的情況,當中包括皺紋、灰髮及脫髮等跡象。

吸煙亦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的機會。在其中項一研究,對象為4萬多名男性醫護專業人士,年齡介乎40-75歲,本身沒有糖尿病;研究結果顯示,吸煙與患上糖尿病有著直接關係。與不吸煙者相比,那些每天吸煙25支或以上香煙的男士,有著較大危機患上糖尿病,這可能是由於他們長年累月由吸煙而影響胰島素分泌或敏感度。

戒煙好處多

成功戒煙者會比繼續吸煙者長壽,在50歲之前戒煙的話,在未來15年死亡的機會會減半。對某些成功戒煙者來說,患上與吸煙有關的疾病的機會與從未吸煙的人一樣。

戒煙好處
戒煙1年後

患心臟病的機會較吸煙者少一半

戒煙2年後
中風的機會亦大大減低
戒煙5年後
患心臟病的機會與不吸煙者相同
在心臟病發作後戒煙,可令復發機會減半
戒煙後的10-15年
曾吸煙者患上肺癌的機會只會較不吸煙者大少許
曾患慢性阻塞性氣管病的吸煙者中,有10%的會在戒煙後感到肺部功能有所改善

香港主要的戒煙服務由以下部門提供:

1. 衞生署戒煙輔導服務
衞生署戒煙熱線由註冊護士於辦公時間內提供專業戒煙輔導,亦設有24小時電腦來電處理系統,為使用者提供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的戒煙資訊和戒煙藥物資訊。
查詢或預約請電衞生署綜合戒煙熱線︰1833-183(按1字)

2. 醫院管理局
醫管局戒煙熱線及輔導中心
醫管局自2002年開展戒煙輔導服務,由曾接受特別訓練的註冊護士及藥劑師提供具備實證成效的治療及輔導模式,為吸煙人士戒除煙癮。
查詢或預約無煙熱線 : 2300 7272


旅遊需知

旅遊需知


糖尿病越趨年輕化及普遍,糖尿病病友旅遊出門的機會實在不少。只要預早計劃,裝備自己,行程可以更輕鬆愉快。一起出走吧!

以下是一些供大家參考的注意事項:

1. 藥物

  • 出發前應先了解衞生防護情況,如需作防疫注射,應在出發前一個月接種,以免疫苗之副作用影響血糖水平
  • 可向醫生索取足夠的藥物及醫療証明書〈包括病情、治療方案及藥物處方〉
  • 帶備兩倍份量的藥物,一份隨身攜帶,另一份可放在隨行家人或朋友那裡。建議要放置於手提行李內,不要放在寄艙行李中,以免行李遺失或飛機的儲物倉溫度過低使胰島素結冰變壞
  • 留意旅遊當地的時差,特別是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應在出發前與醫護人員商討,以便調整注射胰島素的時間表或劑量
  • 若旅遊當地氣溫比較高,應將胰島素存放於胰島素儲存袋,避免暴露於高溫環境中。假如入住的旅館沒有空調設備,可將胰島
  • 放在冰箱冷藏;若旅遊地點是在較寒冷的地方,則要小心避免胰島素結冰
    於旅遊途中,如必須在旅遊當地購買胰島素時,要留意胰島素每毫升的單位是否相同
  • 除了糖尿病的藥物外,應攜帶一些「應急」藥,例如帶備一些止暈、感冒及腸胃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2. 飲食原則

  • 出發前,可先向航空公司預訂飛機上的糖尿病特別餐,並預先詢問用餐時間
  • 出發前,先熟悉食物換算原則及飲食份數,旅遊時便不會無所適從或因進食過多而影響血糖
  • 旅遊時應保持均衡飲食,切忌暴飲暴食,避免令血糖攀升
  • 如旅遊當地氣温較熱或環境衛生較差,應注意食物衛生,以免患上腸胃炎;此外,若旅遊當地溫度較高、或在飛機上空氣較乾燥時,應多喝開水以補充水份,避免出現脫水情況

3. 運動

  • 旅遊時運動量可能比平常增多,應補充含碳水化合物之食物,以免血糖過低;並要特別留意低血糖症狀的出現。隨身帶備處理低血糖物品,包括糖果、餅乾等小食
  • 帶備糖尿病識別卡
  • 不要單獨行動及盡可能讓一至兩位同行親友或導遊了解自己病情,如遇上緊急情況或低血糖時可以得到適切支援
  • 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要了解胰島素作用的高峰時間。若有長時間的活動,必要時須補充含碳水化合物食物;若四肢活動量大,則要避免於大腿和手臂注射胰島素

4. 自我監測血糖

  • 由於旅遊時可能牽涉到時差和不規則的飲食時間,血糖測試對血糖控制十分重要。故此旅遊期間要隨身帶備血糖測試物品以便監測血糖,並且要增加監測次數
  • 如察覺到不尋常的症狀,例如身體不適、食慾減退、噁心,或是血糖逐漸上升的時候,必須增加監測血糖的次數
  • 安全丟棄用過的血糖穿刺針,可丟入不會刺破的容器中,例如空試紙瓶等

5. 皮膚護理

  • 若旅遊當地日曬多,需要準備防曬油;若是乾冷的地區,則準備潤膚乳液,以免皮膚乾裂
  • 足部皮膚的保護尤其重要,應選擇適當的鞋襪:鞋子不要過緊,選擇棉質襪子
  • 每天洗澡時要檢查雙腳有否破皮、長繭或趾甲過長;清洗後要擦乾雙腳並塗上潤膚乳液。帶備指甲剪,需要時修剪指甲
  • 如腳部有損傷,應即時處理及就醫;可準備外傷敷料及消毒藥水自行處理輕微的傷口

6. 隨身攜帶的物品

  • 糖尿病識別卡
  • 醫療証明書
  • 途中所需的胰島素及注射物品、口服糖尿藥物及其他處方藥物
  • 處理低血糖物品的糖果和餅乾等小食
  • 飲用水,於服藥時或需要補充水份時用
  • 血糖測試物品及記錄冊


自我檢測血糖及血壓

自我檢測血糖及血壓



併發症評估及預防

併發症評估及預防


當糖尿病控制不當,血糖長期偏高,便可導致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出現。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主要是指血管和神經系統受到捐壞,令身體器官壞死,因而喪失功能,嚴重者會導致死亡。影嚮可包括:

腦部:腦部血管栓塞或破裂,引致中風
心臟:引起心絞痛、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心臟衰竭
眼部:眼底出血、視網膜脫落、白內障、青光眼、黃斑水腫、嚴重者會導致失明
腎臟:蛋血尿、慢性腎衰竭
足部:神經受損、皮膚感染、潰瘍和壞疽導致截肢
男性性器官:性功能障礙

慢性併發症評估及預防

由於血糖控制和慢性糖尿併發症有著密切的關係,定期的併發症評估可讓病者和醫護人員及早預防和治療慢性糖尿病的併發症。醫護人員會透過每隔一至二年的詳細檢查,去評估患者是否出現糖尿病併發症,檢查包括:

檢測糖化血紅素 (HbA1c%)、血空腹血糖、腎功能、膽固醇 (低密度及高密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水平

檢測微蛋白尿,可反映早期糖尿腎病變

監測糖尿眼病變包括視網膜血管損壞和增新,及早轉介高危及影響視力的糖尿視網膜病變至眼科醫生接受激光治療,減低失明的風險

測試足部血管及神經線病變皮膚受損、潰瘍情形,減低糖尿引致截足的風險

檢查血壓控制理想水平

計算體重指標,分析過重及肥胖情況

定期的糖尿病併發症評估,可有效預防糖尿病的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當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糖過低或過高時,都會引致急性併發症,導致患者失去知覺或昏迷,嚴重者可致命。

高血糖昏迷症

當糖尿病患者沒有按時或按劑量使用降糖藥物/胰島素、飲食過量、若再遇上其他急性疾病的時候,血糖會上升至危險性程度,甚或導致昏迷。

    1. 酮酸中毒症 (DKA)
      ● 多發生於一型糖尿病患者
      ● 因缺乏胰島素,在血糖超標時,引致血液酮體上升,令尿酮出現
    2. 高血糖高滲壓狀態 (HHS)
      ● 多發生於二型糖尿病患者
      ● 血糖過高而胰島素不足時,如有其他急病出現,便可誘發此問題
      ● 徵狀包括尿頻、極度口渴、噁心、嘔吐、體重下降及虛弱無力,嚴重時病者可因脫水而導致心跳加快、血壓下降、意識不明及昏迷

處理方法:

  • 若發現血糖過高的徵狀出現時,應測試是否有血糖過高情況。
  • 儘量補充水份。
  • 若血糖高於25mmol/l,應儘早找醫護人員診治。
  • 若血糖高於15mmol/l,患者亦應測試尿液有否酮體出現。若尿液出現酮體,必須儘早找醫護人員診治。

引致高血糖的原因:

  • 忘記服食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
  • 服用或注射藥量不足、或因儲存胰島素葯物不當而引致失效。
  • 飲食過量。
  • 嚴重急性疾病如感染、外傷等。

預防方法:

  • 飲食定時定量。
  • 定時監察血糖。
  • 切記定時服藥。
  • 若患病時食慾不振,切勿自行減藥。應增加測試血糖次數,以準確知道血糖會否因患病而引致過高;或因食慾不振而引致血糖偏低,以對症處理。同時亦可考慮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湯麵等。

低血糖昏迷症

  • 血糖值低於 4mmol/L 時,即表示血糖過低,如未能及時處理,會導致昏迷
  • 徵狀包括冒冷汗、手震、心跳加速、抽筋、頭暈、全身無力、疲倦、飢餓、胡言亂語及脾氣暴躁

處理方法: 

  • 若患者在清醒情况下出現低血糖徵狀,可盡快給予患者能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例如:
    – 方糖 / 糖果 2 – 3 粒
    – 葡萄糖水或汽水 1/3 杯(100 cc)
  • 患者進食高糖食物10-15分鐘後,應再次測試血糖;若血糖仍低於4mmol/L,應重覆進食以上食物;若重覆處理3次後血糖仍未能回升,請即求醫治理。
  • 若距離正餐還多於20分鐘,患者需在血糖證實回升後再進食適量小食:如1/2份三文治或 3塊餅或 1杯牛奶或 1個水果,以穩定血糖。
  • 若患者昏迷時,切勿給予任何食物或飲品,並應將患者側卧,保持空氣暢通,並盡快致電救護服務,迅速送院治理。

引致低血糖的原因:

  • 澱粉質攝取不足。
  • 大幅度增加運動量或減少食量。
  • 運動、飲食與糖尿藥物不協調。
  • 近期曾更改糖尿藥物或劑量。
  • 不正確或過量服用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
  • 胰島素注射位置及吸收有所差異。
  • 空腹飲酒或酒後運動。
  • 生病後身體對胰島素需要下降。
  • 因肝或腎病而導致藥物效力持續性增長。

預防方法:

  • 建立定時定量飲食習慣。
  • 定時監察血糖,若有不適,應立即進行血糖測試,以辨別或証實是否低血糖。
  • 保持有規律的生活方式。
  • 根據運動的強度及時間,適當地補充碳水化合物。
  • 切勿空腹飲酒。
  • 若近期患病或曾更改糖尿藥物,應多作血糖測試。
  • 遵照醫護人員之指示服用藥物。


藥到病除

藥到病除


糖尿病藥物治療
糖尿病藥物可簡單分為口服糖尿藥和注射藥物,而注射藥物再可細分為胰島素及非胰島素。

一型糖尿患者:必須注射胰島素
二型糖尿病人:視乎不同情況,需要服用一種或多種非胰島素藥物。 在以下情況亦會需要注射胰島素,如急性高血糖併發症、嚴重感染、腎功能衰竭、手術前後、懷孕期間或當非胰島素藥物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時等等。

1. 口服糖尿藥

2. 注射藥物

1. 口服降糖藥

A) 雙胍類 (Biguanide)
藥例 Metformin
作用 抑制肝臟釋放過量糖份,增加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減少糖化血紅素 (HbA1c, %) 1-2%
其他好處 血糖低機會微

或可減低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主要副作用 腸道不適,如嘔心、反胃、腹瀉等
乳酸中毒
其他事項 有嚴重心、肝、腎病的患者不宜服用
建議餐時或餐後服用

 B) 磺胺尿素劑 (Sulphonylurea) 
藥例 Gliclazide、Glimepiride、Glipizide
作用 增加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
減少糖化血紅素 (HbA1c, %) 1-2%
主要副作用 低血糖 (高風險人士[ 如腎衰竭患者]要小心服用) 、體重上升
其他事項 建議飯前30分鐘服用

C) 格列奈類(Meglitinide)  (餐時血糖調節劑)
藥例 Repaglinide、 Nateglinide
作用 增加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
減少糖化血紅素 (HbA1c, %) 0.5-1.5%
主要副作用 低血糖
其他事項 建議飯前15-30分鐘或隨餐服用

D) 噻唑烷二酮  (Thiazolidinedione)
藥例 Pioglitazone
作用 減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抗拒,增加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
減少糖化血紅素 (HbA1c, %) 0.5-1.5%
其他好處 血糖低機會微、或可減低心臟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

特別適合用於有代謝症候群、脂肪肝的二型糖尿病患者

主要副作用 水腫、體重上升

不適用於患有心臟衰竭和嚴重肝病的病人

 E) 葡萄糖甘酶抑制劑 (α-glucosidase inhibitor) 
藥例 Acarbose
作用 抑制澱粉質、蔗糖和麥芽糖在小腸的分解,使葡萄糖的吸收減慢
減少糖化血紅素 (HbA1c, %) 0.5-0.8%
主要副作用 胃腸氣脹、腹瀉
其他事項 故適宜那些單純以餐後血糖升高爲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與第一口飯同服,且膳食中必須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麵粉等)時才能發揮效果

F) 二肽基肽IV抑制劑 (DPP-4 inhibitor)
藥例 Saxagliptin 、Sitagliptin、Vildagliptin、Linagliptin、Alogliptin
作用 減低腸降糖素的分解、增加胰島素分泌和抑制升糖素
減少糖化血紅素 (HbA1c, %) 0.5-0.8%
其他好處 血糖低機會微,可用於腎衰竭患者
主要副作用 腸胃不適、類似流感的症狀、關節痛

或增加急性胰臟炎的風險

 G) SGLT-2抑制劑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藥例 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mpagliflozin 、Ertugliflozin
作用 抑制腎小球過濾的葡萄糖被再吸收回體內
減少糖化血紅素 (HbA1c, %) 0.5-1.0%
其他好處 有助減低體重和血壓,血糖低機會微

減少心臟衰竭和腎衰竭

部分可減低主要心臟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

主要副作用 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風險、脫水或低血壓(特別是老年人或同時併用利尿劑人士)、糖尿病酮酸中毒
其他事項 不適用於腎衰竭患者

2. 注射藥物

I. 非胰島素
         皮下注射藥物:

GLP-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
藥例
Exenatide, Liraglutide, Lixisenatide, Dulaglutide
作用
仿造人體腸道內天然GLP-1的作用,提升胰島素分泌,抑制體內的升糖素 (glucagon)
減少糖化血紅素 (HbA1c, %)
1-1.5%
其他好處
有助減低體重,血糖低機會微
部分可減低主要心臟血管疾病風險
主要副作用
噁心,嘔吐及頭痛等
或增加急性胰臟炎的風險
其他事項
腎功能不足患者要小心使用
或增加糖尿病酮酸中毒的風險(尤其是減少或停用胰島素人士)

II. 胰島素

胰島素(Insulin)是一種荷爾蒙,由胰臟內的β細胞製造。胰島素的工作是幫助血糖進入身體細胞,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它是一種蛋白質,功效會被腸胃的消化液破壞,故不能口服,一般都以皮下注射的方式吸收。

胰島素注射劑可按藥效長短分成四類。病人必 須按醫生處方,使用指定的胰島素,切勿隨意更改。

類別
注意事項
速效
Apidra®
Humalog®
Novorapid®
每次使用前必須檢視藥物,正常應為透明,若變得渾濁便不可使用。
留意注射及進食時間,應在餐前15分鐘內注射。
注射後不可耽誤進食時間,以防出現低 血糖情況。
短效
Actrapid®
Humulin R®
每次使用前必須檢視藥物,正常應為透明,若變得渾濁便不可使用。
留意注射及進食時間,應在餐前半小時注射。
注射後不可耽誤進食時間,以防出現低 血糖情況。
中效
Humulin N®
Protaphane®
每次使用前必須檢視藥物,正常應為霧狀、白色的混懸物,如發現塊狀或粒狀固體、變色,便不可使用。
每天須定時注射,以防出現低血糖情況。
長效
Lantus®
Levemir®
Toujeo®
Tresiba®
每次使用前必須檢視藥物,正常應為透明,若變得混濁便不可使用。
每天須定時注射。

甚麼人需要打胰島素 ?

  1. 所有一型糖尿病人
  2. 在緊急情況下,如糖尿酮酸中毒症或高血糖昏迷症
  3. 懷孕期間或患有其他嚴重疾病,如感染等
  4. 部份二型糖尿病人,隨著病情的變化,雖然遵守飲食和運動治療後,仍未能令血糖受到控制。估計現時半數患有二型糖尿病十年以上的人士需轉用胰島素來控制病情。


糖尿ABC

糖尿ABC


控糖目標

ABC 標準
何謂 ABC ? 理想指標
A1C – 糖化血紅素
(反映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值)
< 7%*
Blood Pressure – 血壓 < 130 / 80 mmHg (收縮壓 / 舒張壓)
Cholesterol – 膽固醇
  • 總膽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 5.2 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又稱為『壞』膽固醇)
< 2.6 mmol/L
(若曾中風或患心血管疾病 LDL-C 應<1.8 mmol/L)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又稱為『好』膽固醇)
> 1.0 mmol/L (男)
> 1.3 mmol/L (女)
  • 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
< 1.7 mmol/L

*此目標數字會因應不同病人而有些微調整

HbA1c 或 A1c - 糖化血紅素(Glycated hemoglobin)

血糖控制指標
理想
空腹血糖值 (mmol/L) 
4 – 6
餐後2小時血 (mmol/L) 
< 10
糖化血紅素 (%)
< 7

糖化血紅素與血糖的對照

糖化血紅素
過去三個月平均血糖對應值
6%
7 mmol/L
7%
8.6 mmol/L
8%
10.2 mmol/L
9%
11.8 mmol/L
10%
13.4 mmol/L
11%
14.9 mmol/L
12%
16.5 mmol/L

參考:
美國糖尿協會 糖化血紅素 與過去三個月平均血糖的對應值 (由美國糖尿協會提供的網上換算的估算的平均血糖(eAG) 網頁: https://professional.diabetes.org/diapro/glucose_calc)
Re: Translating the hemoglobin A1c assay into estimated average glucose values – David M. Nathan, Judith Kuenen, Rikke Borg, Hui Zheng, David Schoenfeld, and Robert J. Heine, for the A1c-Derived Average Glucose (ADAG) Study Group.  Diabetes Care 2008

自我監測血糖目的

有效利用自我監測血糖對糖尿病教育和治療有莫大幫助,因此:

  • 糖尿病友應進行自我血糖監察,以確保空腹及餐後兩小時之血糖達致理想範圍。
  • 應將自我監察血糖記錄下來,並將記錄與醫護人員討論,共同訂立血糖控制目標。
  • 從自我監察血糖記錄中,追踨飲食、運動或生活中的變化與血糖關係,從而加以改善,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
  • 於出現低血糖徵狀時,確實掌握血糖值,避免出現昏迷或低血糖相關風險。

測試血糖的次數及時間

  • 測試血糖的次數及時段沒有規定,可因應個別病者的情況作出增減,亦可與醫護人員共同訂立
  • 測試血糖的時間包括:空肚、餐前、餐後兩小時、睡前、運動前後、身體不適時
  • 每天測試次數可由2-7段時間不等。建議測試日子包括工作日及非工作日。此外,若有以下情況亦應將測試次數增加,避免忽略血糖過高過低:
    • 剛展開新生活,如上學、新工作或改變工作時間
    • 出現感染情況
    • 外遊
    • 剛更改藥物劑量
    • 飲食及/或運動方面正進行調整
    • HbA1c值有惡化趨勢
    •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
    • 計劃懷孕或於妊娠期間

自我測試血糖的所需物品及步驟 (請參閱: 與糖尿病共處 – 日常生活錦囊:自我檢測血糖及血壓)

Blood Pressure - 血壓

正確量度血壓的步驟 (請參閱: 與糖尿病共處 – 日常生活錦囊:自我檢測血糖及血壓)

高血壓的治療及控制:

醫生會按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有否其他併發症,而處方適當的降血壓藥物。除了藥物外,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達致理想的治療成效,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戒煙、戒酒;減少攝取高鹽份、高糖份、高脂肪食物;控制體重,保持運動習慣(例:太極、步行)和心境開朗。

建議目標
每日鈉攝取量
應少於2000 mg
(即略少於一平茶匙鹽)
運動
每天半小時帶氧運動
控制體重
體重指標於 18.5-22.9kg/m2

高血壓與糖尿病之關係:

高血壓對血管內壁構成損害,增加糖尿病者血管粥樣硬化之機會,導致血管硬化及收窄,甚至梗塞。若心藏血管梗塞,便是所謂心臟病發。若供應腦部的血管梗塞,便會出現中風現象。此外,高血壓會加速糖尿病腎病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此,控制血壓於理想水平,對糖病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

Cholesterol - 膽固醇

膽固醇是一種脂肪的物質,其中約七成半是由肝臟製造,其餘會從食物中吸收。而膽固醇是製造細胞膜的主要成份,也是製造腎上腺素賀爾蒙、性賀爾蒙,維他命D及膽汁的重要元素。所以在人體的血液中有膽固醇是正常的,但如果膽固醇含量超標,便成為冠心病、中風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而糖尿病人患上冠心病或中風的機會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至4倍。

理想控制指標
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 (NCEP) 建議

冠心病患者或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控制指標
總膽固醇值

(TC) mmol/L

高密度膽固醇

(HDL) mmol/L

低密度膽固醇

(LDL) mmol/L

三酸甘油脂

(TG) mmol/L

< 5.2 > 1.0 (男)
> 1.3 (女)
< 2.6 < 1.7

另外,根據國際指引於2019年建議,在一些心血管病的高危患者,低密度膽固(LDL) 之理想控制指標更需低於1.8mmol/L。

高膽固醇的治療及控制方法

  1. 減少進食高膽固醇的食物 (飽和脂肪,反式脂肪,膽固醇)
  • 飽和脂肪 (Saturated Fat):肉類的脂肪、肉類的皮層、全脂奶品類;棕櫚油和椰子。
  • 反式脂肪 (Trans Fat):經過氫化的植物油 (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如植物牛油。
  • 膽固醇 (Cholesterol):內臟、蛋黃、魷魚、墨魚及全脂奶品。
  1. 以不飽和脂肪代替飽和脂肪
  • 多元不飽和脂肪 (Polyunsaturated Fat):葵花籽油、粟米油和黃豆油。奧米加三脂肪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魚類如三文魚、沙甸魚和吞拿魚含較豐富的奧米加三脂肪。
  • 單元不飽和脂肪 (Monounsaturated Fat) : 橄欖油和芥花籽油。
  1. 多吃高纖維食品,如蔬菜、水果、菇菌類、糙米、燕麥等。
  2. 定時運動,每週三至五次、每次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帶氧運動,如緩步跑或急步行。
  3. 避免過重,肥胖者應實行減肥計劃。
  4. 戒煙。


從心出發

從心出發


糖尿病的治療中,除了藥物、飲食及運動治療,心理治療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對初患者,當想到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無法根治、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等,往往增加患者的精神壓力及不安、疑惑、恐懼等負面情緒。焦慮會引起身體分泌一些激素,如腎上腺素,引起血糖升高,從而加重了病情。

正向心理
個人的思想、情緒及行為是互相牽引,患者對於糖尿病的看法及感受會直接影響對治療的配合。例如悲觀患者會覺得此乃 “不治之症,永遠不會好”,不其然會放棄治療,出現抗拒行為,嚴重者可患上精神抑鬱。相反樂觀及正面思想,有助提昇患者對控制血糖的動力,甚至影響身邊的同路人。


併發症

併發症


各大型研究數據證實糖尿病會:

  • 增加死亡風險
  • 平均約每七秒便有一人死於糖尿病
  • 較其他健康人士壽命少六年
  • 出現併發症心臟病或中風而死亡的風險高出一倍以上
  • 死於癌病的風險較常人高出百份之二十五
  • 提升患腎病、肝病、腦退化症和感染的風險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控制不當,血糖長期偏高及不穩定,可導致併發症的出現。
併發症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併發症:

  • 主要是血糖過高或血糖過低

慢性併發症:

  • 主要是血糖長期過高引致損壞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
  • 微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腎衰竭、視網膜病變、 白內障及青光眼引致失明;足部周邊血管病變及神經系統病變,引致感染、潰瘍、壞疽而導致截足 (俗稱糖尿腳)。

正視糖尿, 控制得宜 ,均可減低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急性併發症
詳見文章:與糖尿共處 \ 急性併發症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詳見文章:與糖尿共處 \ 慢性併發症


診治

診治


診斷糖尿病的指標可參考下表。除非求診者出現急性代謝問題或其他明顯病徵,否則應在另一天重覆血糖測試,以確定結果。